然而,尽管德国势如破竹,英国却有一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与欧洲大陆之间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海峡不过是短短几公里,德国不如通过造船大军,快速渡海攻占英国。然而,德国的海军力量极为薄弱,这也是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下,海军力量被严重削弱。因此,即便德国想与英国决一死战,其海上运输的难度可想而知,战术优势几乎荡然无存。
再者,即使德国拥有强大的陆战能力,如何将庞大的军队运送到英伦岛上,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国虽然有空军的优势,但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空军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二者在空中力量上的较量几乎是旗鼓相当。因此,德军无法依赖海空优势直接攻占英国,形成了战略上的困局。
第二,德国在原有战线上无法扩大优势
到了战争中期,德军的战略进入了困境。欧洲大陆上,德军已经难以再从原有的战区中扩展优势。此时,德国的战略思维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以“战养战”的模式来持续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没有足够的战争资源,德国的军队便无法继续高效运作,而石油、铜等资源的匮乏,迫使德国不得不寻找新的战线。
然而,整个欧洲的领土有限,德国难以在现有的地盘上获得足够的资源。因此,德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锁定了苏联。这个决策并非完全没有依据。苏联在攻击一些较弱小国家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且结果并不理想,这给了德国一个错误的信号——苏联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脆弱。此外,苏联刚刚实施了一些战略计划,外界对其内部的了解不多,但这些计划的完成给周围国家留下了苏联并不强大的印象。
正因如此,德国高层在战略上误判了苏联的实力。在最初,德军的侵苏计划确实如预期般顺利。苏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德军也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战斗意志却愈发坚韧,并为后来的反击积蓄了大量的力量。
虽然德军的初步战略预测并无问题,至少从大局上来看,德国的入侵策略是合理的,但他们错误估计了苏联的战斗力和苏联领导人的决心。苏联决心在一切代价下压制轴心国,最终在战争后期,凭借顽强的抵抗和持久的战略调整,苏联不仅成功击退了德国的侵略,还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此外,德国与苏联之间深刻的意识形态差异也成为了冲突的催化剂。德国纳粹政权对其他民族,尤其是对犹太人的敌视与压迫,直接导致了二战中犹太人悲剧的上演。无论如何,德国进攻苏联的行为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或者可以说是注定的悲剧。
总的来说,德国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多方面因素的产物。尽管从长远来看,这场战争的结局已成定局,但苏联最终能够以胜利者的身份站立,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正义与邪恶之间深刻较量的结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