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我们需要知道|解读《恶意如何带来正义》(一)

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我们需要知道|解读《恶意如何带来正义》(一)

多数人都能理解自私自利和利己利他,但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做一些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恶意行为呢?我们把这类行为归结为“人性的黑暗面”。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这些人性的黑暗面,很可以会成为其中的受害者。这就是我选择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目的。

6个迹象说明你心怀「恶意」

恶意行为被称为“第四种行为”,如下图所示:

上图通过“利己”和“利人”两维坐标,分成四个象限:

第一类人,做事利人、利己,这种人是“双赢”的人;

第二类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伤害到别人的利益,我们把他们称为“自私”的人;

第三类人损己、利人,经常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这类人是“利他”的人。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第四类人,他们损人、不利己,作者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恶意”行为。

恶意并不罕见。

比如社会上就有种贬损为善者的现象:那些做善事的人通常会遭到诋毁,就是俗语说的“好人没好报”。

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说:“我们就是一群脚长了两只,但感恩之心为零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恶意行为不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为了阻止别人得到什么”。

这些话听起来都让人牙痒痒,觉得 怎么世界上要有这些恶意的人呢?简直污染地球。

当我这样描述恶意行为时,你是否已经对这类人充满了愤怒?别急,上面所说的很可能就是你我。不信?我们先来做测评,你会不会有如下行为:

堵车时,有人想插队,你会把车贴得更紧,你知道这会有危险,但为了不让对方插队,你在所不惜;

在公司,你宁愿看着你讨厌的同事做错事也不帮忙,虽然你知道这会损害公司利益,直接影响到你的年终奖;

在家里,你的伴侣惹你生气,你会故意把饭做得很难吃,你当然知道,你自己也要跟着他吃这同样的饭菜;

在选举时,为了不让你讨厌的人当选,你会把票投给一个你并不熟悉的候选人,你明知道这样会损害到你所在团体的利益;

父母或者领导让你做某些事情,你明知道这事对你有利,但你偏不做,宁愿自己有损失,也要让对方不爽;

在合作时,虽然你对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相当满意,但当你知道对方得到比你多很多时,你会因为不爽而放弃合作,因为这样谁也得不到好处;

如果这6种行为你占了3种以上,那么你基本上就是个恶意的人了;

如果你一个都没有,那也请你留下来,因为你的身边总有这类人,这篇文章会讲到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类人,保护好自己。

做完这个测试是不是有点沮丧?其实,你并不孤单。恶意行为问卷调查发现:5%-10%的人承认自己有恶意行为(加上不愿意承认的会更多)。实验显示恶意者的比例高达50%以上,你就能看到恶意行为有多普遍。

团长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我先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有恶意的人,大家不用因为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恶意而羞耻。恶意就像黑暗,只让光照进来即可,这篇文章的作用,就是让光照亮我们心中的黑暗。

我们先来看看恶意行为的后果。书里作者写了几个或惨烈或荒诞的故事,这些故事足以引发你对恶意的警惕。

后果1:毁妻

《上空的先知》这本书的作者艾伦,为了报复前妻,特意在她家旁边买了一幢别墅,在花园中做了一个巨大的竖中指铜像,目的是羞辱他的前妻。

后果2:杀子

父亲节那天,一位名叫朗诺的美国人,因为女朋友不参加自己父亲的葬礼而怀恨在心。两人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他残忍杀害了儿子用以报复妻子。

后果3:自杀

澳洲有位叫乔许的大学生,父亲为了阻止他搬出去住,在家上吊自杀。这说明爱不一定就会催生出爱,还可能会催生出死亡。

后果4:损财

1962年,波克夏公司高管想收回巴菲特手中的股票,谈好价格是每股11.5美元,后来高管报价11.38。

巴菲特愤怒了,大量收购该公司股票,在获得控制权后,开除了那位失信的高管以解心头之恨,但他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一交易让他少赚了2000亿美元。

巴菲特因此不断告诫别人:“不论有什么血海深仇,都不要跟钱过不去,错了就认赔。”

后果5:奇葩选举

有14%的选民会因为不想让自己讨厌的人当选,而把选票投给路人甲。作者认为川普的当选就是这样的结果。选民因为讨厌希拉里而投给特朗普的机率,要大于他们因为讨厌特朗普而投给希拉里。

恶意行为的后果不仅如此,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丹尼尔的权力实验。

如果你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可以做以下两个选择,你会怎么选?

A、给富人加税50%,获得的钱可以给每个穷人每人发500元;

B、给富人减税10%,富人更积极工作,税收总额更高,增加的税收可以给每个穷人每人发1000美元;

A、给富人加税50%,获得的钱可以给每个穷人每人发500元;

B、给富人减税10%,富人更积极工作,税收总额更高,增加的税收可以给每个穷人每人发1000美元;

结果显示,85%的人选择双赢的B,因为富人能得到好处,自己也能得到。但有15%的人会选择A,觉得哪怕自己少拿一点,也不要富人好过。大家试想, 如果选A的这些恶意的人进入了权力层,会让整个国家的人民受多少罪?

还有更严重的,恶意行为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体》中的叶文洁就是一个例子,她的恶意催生出了对全人类的仇恨,把地球搅个天翻地覆。我看到有不少公众号为叶文洁辩护,感到阵阵寒意。

这些文章的作者之所以会为她不平,是因为他们曾经也像叶文洁那样受到过不公平待遇,如果这类人掌握了核弹的按钮,人类的命运可想而知。

当然,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出恶意的决策,有些人能在恶意的魔鬼面前保持清醒,比如马斯克。

巴菲特有个“护城河”理论,他认为企业该有自己的护城河,比如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但马斯克却认为在高科技面前,护城河形同虚设,设护城河的公司是落伍的。

巴菲特回应道:“我不相信他能在糖果生意上一较高下”(巴菲特有一家糖果企业),马斯克立马说:“保证做一家成功的糖果公司”。

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马斯克依然没有一家糖果公司。这证明成功的商人能避免恶意的行为,因为在商业上如果有人被恶意牵着鼻子走,就会有很多人失去工作和生计。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对恶意已经有所了解了。牛津大学的尼克·伯斯特隆姆指出:要是人人都能生产出核弹,那么一定会有人毁灭人类文明,他把这种人称为“末世余孽”。无奈的是,根据前面的各种实验来看 ,这种人的比例还不少。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脊背发凉,听起来这样的人的确很可怕。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呢?遇到这样的人怎么办?

最后通牒实验揭开恶意的正义面

其实,到这里为止,你对恶意行为的了解还仅仅是一小部分,作者认为这类人也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是创新者。而且,有恶意行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概率还特别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1997年的德国经济学教授尔纳·古斯的“最后通牒实验”说起了。

这个游戏有两方: 分配方和 接受方

分配方:可以随意分配自己与接受方获得金钱的比例。

接受方:如果接受分配,可获得意外之财;如不接受,一无所得,同时,对方也一无所得。

意思就是,主办方让你分配一笔现金,比如10美金,分配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拿多少,假设他拿7美金,接受方就能拿3美金。这时,接受方如果愿意,就能获得3美金的不义之财。

如果不接受,不光他拿不到3美金,分配方的7美金也没了,老子不爽,谁也别想得到好处。也就是说, 如果接受方拒绝分配比例,就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这个游戏有无数变种,下面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实验结果:

当按8:2分配10美金时,50%的人拒绝接受2美元意外之财(3:7的结果也一样)。

当按8:2分配10美金时,50%的人拒绝接受2美元意外之财(3:7的结果也一样)。

当按9:1分配10美金时,75%的人拒绝接受1美元意外之财。

当按9:1分配10美金时,75%的人拒绝接受1美元意外之财。

当分配的金额提升到100美元时,结果改变并不太大(当然,拒绝的人会稍微减少)。

直到可分配的金额达到一名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的三倍时 (如果按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大概是6000元,如按3:7分,这笔不义之财多达1800元) ,仍然有10%的受试者拒绝。

看到了吗?“凭什么你拿得比我多”这个想法,会让人放弃自己的好处。这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做,当这个实验在经济学家或者生意人身上进行时,恶意行为就会大幅减少,在酒醉后的人身上进行时,恶意行为则会大幅提升。这就说明了,理智是可以减少恶意行为的。

在商场上也会看见恶意的影子,比如有人做生意的原则是这样的:

只要你有得赚,我就不干;

只要你有得赚,我就不干;

你赚得比我多,我就不干;

你赚得比我多,我就不干;

只要我有得赚,我就干。

只要我有得赚,我就干。

前两种生意人,就是被恶意行为操纵的生意人,这样人的生意通常做不大。

从理智上看,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好处,可是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蠢,非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自己有钱都不要,而且还要害人呢?

每个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动机。恶意行为背后,自然有其好处。

好处一:

恶意行为会导致社会公平

和大家讲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记得好几年前我和公司同事到普吉岛度假,回国那天坐的是凌晨一点的飞机。深夜办理登机手续时,我们又困又饿。偏偏那天人很多,但航空服务人员效率十分低下,排了好长时间的队,大家都心情烦躁。

这时突然有两个中国人跑到队伍前面插队,国人在国内插队已是众所周知,现在还插到国外来了,我一下子愤怒了!

于是我前往柜台对服务人员提出抗议,我的愤怒引发了在场所有人对这两个乘客的愤怒,在众多人的愤怒面前,他们只好灰溜溜地排队去了。

这里要颠覆大家的认知,这种爱“打抱不平”的行为,就是本书作者定义的恶意行为。

因为,当我这样做时,我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泰国警察差点把我当成扰乱公共秩序抓起来,而且,我的行为还有招致对方报复的危险。这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

但我从小就有这个习惯,会为一些我看不下去的事情出头,宁可自己会被伤害,我太太至今还为我这个坏毛病而担心。

作者认为,社会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存在,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整个社会才会趋于公平。希望这样说各位能好受一点,有恶意行为的人,并不一定是个恶人,还有可能是个英雄。

“最后通牒”实验也发现,如果这个游戏重复多轮,最后会让分配的一方玩家慢慢趋向分配公平,比率会趋向6/4。因为会有接受方不断反对,时间一长,分配方就会知道,要是自己一味占大头,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一无所得。

经济学者恩斯特·费尔也认为, 追求公平的恶意行为,从社会层面看,是一种英雄行为。

因为,正是有人愿意付出代价去惩罚那些分配不公平的人,才能让日后的分配变得比较公平。所以,对于个体来说的恶意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社会变得规范的行为。

但是,公平只是恶意的副作用,人们并不是出于公平的动机才产生恶意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罪恶之树结出善良之果”。

好处二:

恶意有助于你出人头地

我们再讲一个实验,它是由希腊神经学家卢卡斯·巴拉弗塔斯设计的。

实验者请两组人做一套计算题。

第一轮比赛时,没有输赢竞争,大家的表现都差不多。

第二轮比赛时,加入了竞争,获胜者可获得奖金。在这一轮,非恶意者进步15%,恶意者进步30%。在有竞争的情况下,恶意者的进步是非恶意者的两倍。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竞争环境中,恶意者更容易成功。恶意者们往往可以打破宿命,催生自我突破,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这从某种层面会让人变得更有创意。

同时,大脑的理性思维会使人合理化,为做不到的事情找理由。可一旦启动恶意,就完全非理性化了,当一个人怀着恶意的时候,可以打破理性的限制,完成一些看起来根本就完成不了的任务。

这就是俗话说的豁得出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能让他们更容易拿到结果。 在商业世界里可以观察到,心怀恶意的人,可以实现“不可能的目标”,他们可以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

有不少领导者会透过人为的方式,唤出人性中的反支配恶意(这个词后面细讲),借此打破传统,让世界进步,实现“不可能的目标”。

有些领袖型的人物身上就有这个特点,比如《三体》里的叶文洁,她就很擅长唤起人们心中对人类的不满——“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她也因此成为了地球三体组织的精神领袖。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恶意显得正义,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并不是个恶人,而是个圣人。这种行为无疑在向周围显示自己的高尚,所以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戴。

这就像雄孔雀,耗费了很多能量,长出了光彩华丽的尾巴,虽然这是一种损耗自身能量的行为(因为尾巴真没什么用),但是却可以帮它“出鸟头地”,赢得“佳人”的芳心。

恶意行为的更多好处

好处三:恶意行为有利于社会创新和发展

恶意行为的本质是牺牲,牺牲自己和别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牺牲有助于打破传统利益分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比如,美国十九世纪废奴运动的领袖约翰·布朗,带领黑人奴隶一次次抗争,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美国废除奴隶制走向民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今天能够有一个很幸福的环境,也是曾经很多愿意牺牲自己的人所换来的。

有迹象显示,恶意、难搞、唱反调、支持民粹的人,是有能力带来科技发展的人。当然了,究竟是有了才华才有个性,还是有个性才能有才华?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提供准确的答案。

好处四:恶意行为会让人产生好的感受

大脑监测发现,当人们付出代价去惩罚不公平时,会认为自己是正义的,这时大脑的反应跟吸毒的销魂反应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对别人来说是“恶意”的行为,对他自己而言是“正义”的,会产生心理上的优势体验。就像当年我在泰国机场的时候,当我把那两个插队的家伙赶到了后面。我会有一种兴奋感,觉得自己是行侠仗义的英雄。

同时,恶意行为会让人产生控制的感觉,哪怕为了一种反客为主、尊卑互调的幻觉,人们就不惜用恶意去损人害己。

也许正因为恶意行为对整体社会有利,所以人类设置的程序会让个体感受到一些心理上的好处。

但在现实中,恶意行为对相关人员都会造成伤害,而且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糟糕。从社会观察中可以看到,赢家基本上是不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惩罚他人的。

如果把时间和视野放大点,恶意能带来长远及惠及族人的好处,所以, 恶意+时间=自利。

那既然恶意有这么多好处,而且种种实验显示恶意者的比例高达50%以上,那为什么现实中没有那么多恶意者呢?

因为现实与游戏不一样的地方是,现实中恶意者会遭到报复,也就是说恶意者所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所以,现实中的恶意者采用的是低成本恶意,比如是非、闲话,这点在现在的网络上表露无遗。如果算上这部分人,恶意者的比例跟实验差不多。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已经迷糊了, 恶意有好处,又有那么多的代价,那究竟要不要有恶意这种行为呢?

我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和大家详细说说,恶意的好处与代价。

<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黄启团/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26年专注心理学应用

著有《亲密关系》

课程推荐

实用心理课

《升级生命软件》

精准聚焦5大核心议题

成长×婚姻×育儿×管理×财富

26年心理学导师亲授

赠送 1980元实修课

↓ 立即扫码咨询↓

猜你喜欢

视频推荐

6个迹象表明

你的孩子未来会很牛

点击视频观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