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征信报告?十分钟学会!!

如何看懂征信报告?十分钟学会!!

4、柜台,自助查询机查询

(二)线上渠道

登录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https://ipcrs.pbccrc.org.cn/),注册申请后24小时内收到短信便可下载个人征信报告。具体步骤如下:

①打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官方网站(https://ipcrs.pbccrc.org.cn)点击注册。

②填写个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资料。

③设置密码的时候需要注意, 必须包含 大写字母小写字母和数字三种类容

④输入登录名、密码和验证码,点击登录

⑤验证方式有5种,建议选择问题验证,接下来进入下一步设置问题验证内容,最后提交就可以了。

⑥选择个人信用报告,点击完成24小时后可获取信息。

⑦平台生成信息后可重新登录查看,点击左侧的信息服务

⑧选择认证,输入查询密码,然后你的个人征信报告就生成了

02

征信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

征信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① 个人基本信息

包含身份证,出生日期,学历情况,公司地址、家庭地址、等等个人基本信息,这类信息主要是通过之前本人在某申请过的贷款、或者信用卡类业务,申请银行主动向央行提交的。

② 信息概要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本人名下贷款与信用卡的汇总情况,包括总负债,过往逾期情况,贷款总额,贷款余额等等。

银行主要看

1、逾期

主要是看最近几年的贷款、信用卡以及准贷记卡是否有逾期,还有逾期时间、逾期金额等信息;

2、未结清贷款汇总

这块可以体现出本人当前的贷款总负债情况,这里不包含信用卡,主要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等。最近六个月的平均还款金额是多数银行关注的一个点,与还款能力也有直接挂钩;

3、未结清贷记卡

这块主要是指信用卡,总授信额度指的是所有卡片的合计授信额度。

③ 信贷交易信息明细

主要体现的是目前名下的贷款与信用卡的详细信息,包括贷款起始时间到结束时间,贷款银行,贷款逾期的详细情况,贷款、贷记卡、担保信息等等。

如信贷交易里包含小贷公司,这类贷款很影响个人的综合评分,多数银行对于这类贷款持谨慎态度。如果近期有办理按揭或者抵押贷款打算。尽可能结清小贷。

④ 公共信息明细

征信记录上会显示公积金缴纳单位,如果个人缴纳则在单位那一栏显示为个人,部分自由职业者可能选择自己缴纳公积金社保,

但个人缴纳代表着你没有稳定的工作,自由职业者缴纳公积金最好使用挂靠公司进行缴纳。

⑤查询记录

这块重点关注的是最近半年的贷款审批与信用卡审批,贷后管理可以忽略(银行正常审查)前几次课程都有讲过,多数银行要求个人征信查询最近3个月不得超过四次。

ps:个人到征信查询点查询不算在内。

⑥ 报告说明

(对本征信的解释)

⑦ 编制说明

(包含贷款还款状态说明、信用卡还款状态说明、个人电信缴费状况说明)

03

报告-个人基本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由身份信息、居住信息以及职位信息组成,

1、身份信息

包含被征信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等用以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

2、居住信息

居住地址、住宅电话、居住状况(自有租住 等)、居住时间。

3、职位信息

工作单位、企业性质、企业地址、企业电话、职称 职位、更新上传资料名称。

金融机构喜欢收入稳定的客户。因此,建议您长期保持个人信息“不变”,如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和地址、居住地址等。

每次申请信用卡或贷款会要求填入现居住地址,每次填写的地址都会上传到征信报告中。

ps:个人信用报告第一页右上角的征信查询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哦!!

04

报告-信用(贷款信息)

信用贷款信息主要由贷款类型、账款账户数量、信用卡账户数量等信息组成。

(1)“非循环贷款账户”

是指不能随时借贷和偿还的贷款。通俗地说,它不是一个可以随时借贷、随时可以提取的账户。常见的有住房贷款、各种一次性消费贷款、按揭贷款

(2)“循环贷款账户”

指信用额度可随时借入、随时还款、还款后可随时支取的账户。

(3)贷记卡账户数

指的是个人名下有多少信用卡。

(4)准贷记卡账户数

指的是在消费时和信用卡没有区别,有一定的授信额度,但是它还可以往里存钱,具有借记卡的功能的信用卡。

银行会着重看一下借款人贷记卡信息汇总,如贷记卡授信总额,已用额度及近6个月平均使用额度。

对于贷款账户主要看管理机构、业务总类、余额等,账户状态是否结清等。

05

报告-查询信息

①贷款审批

是指你申请了“某机构”的贷款

②信用卡审批

是指你申请了“某机构”的信用卡

③法人资格担保审查

是指你名下企业申请了贷款,你为担保人。

④保前审查

一般是保险机构查询,你在保险机构申请了贷款或购买保险,或申请了保险机构兜底的业务。

⑤贷后管理

是指已经发放的贷款或信用卡机构不定期的查看您近期的征信情况

贷款审批主要是由于基于以下亮点展开的业务活动

1、首次在某一银行进行贷款

比如说我需要买房,买房需要办理按揭贷款,此时开发商合作的银行之一是某银行,那么我可以在某银行办理按揭贷款,

那么此时,我的征信查询记录中就会有一笔某银行的贷款审批记录,至于这笔贷款能否申请成功暂时不清楚。

2、在某一银行进行后续贷款

还是以某银行为例,假设我之前的房屋按揭贷款已经审批通过,并已还款3年,此时拿到房了,我准备装修,此时申请要申请一笔装修贷款

刚好知道某银行有装修贷,于是便申请了这一产品,那么此时我的征信查询记录中又会有一笔某银行的贷款审批记录,当然,有没有申请成功在查询记录中也看不出来。

一般我们看借款人审批次数,多数银行要求3个月不超过4次,半年不超过6次(各银行要求略有不同)

06

征信报告中各符号代表什么?

征信报告中各符号意义

/---表示未开立账户;

*---表示本月没有还款历史,还款周期大于月的数据用此符号标注,还款频率为不定期,

当月没有发生还款行为的用*表示;开户当月不需要还款的也用此符号表示。

N---正常(表示借款人已按时足额归还当月款项);

1---表示逾期1~30天;

2---表示逾期31~60天;

3---表示逾期61~90天;

4---表示逾期91~120天;

5---表示逾期121~150天;

6---表示逾期151~180天;

7---表示逾期180天以上;

D---担保人代还(表示借款人的该笔贷款已由担保人代还,包括担保人按期代还与担保人代还部分贷款);

Z---以资抵债(表示借款人的该笔贷款已通过以资抵债的方式进行还款。仅指以资抵债部分);

C---结清(借款人的该笔贷款全部还清,贷款余额为0。包括正常结清、提前结清、以资抵债结清、担保人代还结清等情况);

G---结束(除结清外的,其他任何形态的终止账户)。

#---还款情况未知

07

银行主要审批借款人的哪几个方面?

银行主要看借款人征信的逾期,查询次数,负债和其他负面信息

①逾期

即使借款人存在较多逾期记录或其他不利因素导致个人信用评分较低,通过与银行沟通仍有可能解决问题。

然而,这可能会影响贷款的条件,例如减少贷款额度、提高利率或缩短贷款期限等。

ps:银行通常会要求最近一年内的逾期次数低于3次,同时累计逾期次数不高于6次。

②查询次数

无论是贷款、信用卡还是网络贷款,只要进行了申请,无论最终是否获批或是否使用了该贷款。

所有的申请行为都会被记录在个人的征信报告中,因此,需要特别注意申请的频率。

ps:查询次数最好3个月不超过4次,半年不超过6次。

③负债

少数银行会综合考虑借款人的各项情况,包括负债情况和经营收入等,进行审批。即使借款人负债较高,但若经营状况良好,也有可能获得批准。

但在批准贷款后,有些银行可能会要求借款人先清偿部分信用贷款后才放款。

ps:一般银行会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房产总价的75%以内。

④工作更换、社保公积金。

这 2 点,银行一般是用来判断你的工作是否稳定,如果始终在同一家单位上班.

社保公积金按时缴纳了1年半载的,这种情况是银行乐于看见的,有利于办卡、申贷。

⑤负面信息

在客户当前存在法律纠纷的情况下,大多数银行不论其作为起诉方还是被起诉方,通常都不接受贷款申请。

然而,个别银行会考虑法律案件的具体情况。如果客户能提供详细情况,并证明情节不严重,有些银行可能会特批接受贷款申请。

08

贷款注意事项

1、不可以是白户哦

很多人会认为我从不申请信用卡也不申请贷款,那我的信用记录肯定是最好的。

其实不然,你没有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就没有办法判断你的信用是好还是坏,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对白户都是拒绝的。

2. 最好不要逾期

逾期多了就会被列入黑名单。每个银行对申请贷款的逾期要求都不一样,一次两次或者金额小可能可以接受,但是一个人如果经常性逾期,足以说明这个人的信用肯定不好,还款能力差,

银行怎么可能会给你授信呢,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还款习惯还是非常重要的。

3. 不要到处申请。

每次申请信用卡或者贷款,机构至少会查询一次你的征信报告(包括不少APP的测试额度都算),如果你到处乱申请,导致查询次数过多,也会严重影响到之后的贷款申请。

09

如何维护个人征信?

①及时进行银行贷款偿还

根据还贷能力来申请适当数目的贷款,尽量不要让使用且未还的贷款数量占总额度的比例过高。

②规范信用卡使用

及时注销不常用的信用卡,避免因未及时缴纳年费等导致逾期;不频繁申请信用卡,避免因申请造成“征信花”。

③申请贷款、信用卡的时间间隔不宜过短

如果短时间内大量申请贷款或信用卡,很容易被怀疑是高风险用户。

④尽量避免使用网贷

网贷一般金额不高利率却很高,不仅银行会认为你缺钱,高利率可能会使你因还不上款而导致逾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