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记事时候起,就听父亲用沧州木板的形式说《小八义》。他那时候就在围着桌围子的桌子底下听书,像《小八义》里的猴子阮英、唐铁牛等这些故事就是那时候听来的。父亲说到猴子(指阮英)一拿猴相时,台下的观众就乐了,可坐在桌围子里的田连元不知道观众为什么乐,就从一头把脑袋伸出来了,他脑袋一伸出来,观众不知道这底下藏一个人,他父亲喊一声“回去!”,再拿着扇子“叭”一打, 田连元就缩回桌子下边去,底下的观众就更乐了。现在回忆起来,田连元先生仍对这样的“偷听” 印象深刻。
应该说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闯荡江湖,四平、抚顺、沈阳、锦州……到锦州那一年,田连元 7 岁,人生中的第一次登台,当时由于他身高不高,够不着鼓,就不打鼓了,索性他就站在鼓旁边,父亲给他弹弦伴奏。那时候唱的是西河大鼓,父亲教给他的《闲来没事到城西》,讲的是暗讽尼姑养孩子的一个幽默小段,可当时田连元不解其意,为什么观众都笑了呢?那回唱完之后,再就不唱了,直到他们辗转天津,他不得不重拾家伙式,以此为生。
田连元在天津咸水沽镇“天津师范附属小学校”上的学,学习成绩用田先生谦虚的话说“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但学习成绩总是排列班级前位”。等到三年级的时候,获得全校的“模范儿童”殊荣,又是讲话又是奖品的,好不风光。等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父亲患病(现在看来可能是肝炎),田连元不得不辍学学艺。当他挎着书包,低着头穿过每天上学必经的那条胡同的时候,身后面有人喊:“田长庚(当时的学名)同学,再见!”几十年过去再回忆这样的场景,田连元先生的眼中依旧是盈满泪水。
辍学之后的田连元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天天扎到天津东兴市场里,去听那些说书艺人怎么说书;另一方面也在天津南市的旧书摊儿广泛地、如饥似渴地读了些杂七杂八、古今中外的书籍;同时还借读同学的课本,系统的自学文化课……他成为“说书人”中最勤奋的“文化人”。
浓情于理的“立体小说”代言人
17 岁那一年,父亲对已经拜师王起胜的田连元说:“你得上台说长书了,十七岁就淌买卖了。” 按现在的演出行话,田连元正式出道了,说的是《粉妆楼》,一场书说下来,台下从10 人剩到6人,面对此演出“盛况”,他得出一个结论“我干不了这一行。”可面对父亲“那你能干什么?”的疑问,田连元真的无言以对。虽然试图改行、报考“中国戏曲学校”、自学速记技术,但都未能修成正果。跌跌撞撞中,田连元在说书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
重大的转机来自于本溪市曲艺团的招人,20 世纪60年代,田连元被招进本溪市曲艺团,用他的话说“入了团,就算是有了个家,有了依靠,不再是一个江湖流浪艺人,而是一个在党领导下的有组织的人”。在团里,他从三弦伴奏到正式说书,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他以他的坚持和自我锤炼获得了说书生涯的红红火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本溪市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田连元播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因为某些原因突然停播了,这一停播,听众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大家都在询问:为什么停播?并强烈要求继续播下去。在听众的强烈要求下,田连元在本溪5000 人体育馆从停播的段落接着往后说,连说三天,天天爆满。广播评书《杨家将》这样受欢迎,辽宁电视台找到田连元,想录电视评书《杨家将》,这是中国广电历史上第一次录长篇电视评书,《杨家将》播出之后,田连元还相继录制了《水浒人物传》《隋唐演义》《小八义》《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瓦岗寨》《刘秀传》等许多长篇评书,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在长期的说书实践中,田连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曲艺界内部有句行话:能演不能写,或是能写不能演,都叫“单腿儿” ;既能写、又能演,则叫“双腿儿”。田连元 则是名副其实的“双腿儿” ,不仅演的好,写的也好。他不论是写书还是说书,都更注重“情”字 ;在悬念设置上,从不设“虚扣”,每个悬念都在情理之中。早年,说书人讲究“坐如钟,立如松”,很少有形体动作。田先生说书,尤其在表演短段时, 总能表现出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含而不露的气质。如在表演《杨志卖刀》时,杨志刀劈牛二,举刀、挥刀、推刀几个连环动作,手脚配合,再加上语言、面部表情、眼神运用,方方面面综合成一体,在满足人们听觉的同时,又大大地增强了视觉效果,把故事与人物演绎的更加惟妙惟肖。人们称赞田连元先生是新派说书家,把他的表演称作是“立体小说”,可谓名副其实。
热心公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多年来,田连元奔走于全国各地,向热爱评书的广大书迷们上演了难以数计的经典书目,当然,他也走出了国门,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项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说书文化。
20世纪90年代,田连元先生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邀请,去那里给学生们讲授中国评书,他也是首位在国外讲授中国评书的艺术家。田先生对其中的一个小插曲至今记忆犹新。他讲课时,台下基本上是华人,因为他是应该校的华人协会的邀请去讲课的,田连元说,这不叫评书出国,因为听者还是中国人,假如有一天,用英语来讲评书,那英语就可以广及世界了。台下的一位外国人就说,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学汉语,评书不就更普及了!这件事给田连元留下了深刻印象。田先生也经常反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向更多的人、更宽广的视域传播、传达我们的评书艺术?!
2007年6月,田连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比之下,这是对评书艺术、对说书人的一种最为直接和最为正面的保护,除了保护,也有对这项艺术传承与传播的关注和具体措施,田先生的欣喜和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这样一项全新的荣誉,田先生坦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带好徒弟,不愧对评书、不愧对帮过自己的人即可。
作为大家眼中的评书“大家”,田连元先生没有丝毫的架子, 他说,“我这一生,一共有几章可以概括,一个是长春赤子 ,我生在长春;二个是津沽少年,因为我在天津那边学艺,从 8岁待到了20岁;第三个是辽东山人,因为工作在辽宁本溪;最后一个我说我自己是京师闲客,现在就闲住在北京。”虽然现在比较悠闲,但只要家乡需要,他便可只身坐着高铁回家乡参加曲艺会议,为曲艺发展献计献策,在百忙之中也能抽出时间为家乡父老进行公益性的评书讲座,“我们得跟新兴媒体抢观众啦,只有老百姓还喜欢你这个玩意,你才能活的久远”。目前田先生正在编写全国第一本评书教材,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评书、学习评书,加入到传承评书的队伍中。
整理:尹忠华
7月对对书场演出安排
共15场
北京大观园更读书社位于大观园西门入口处,每周六将由杜鑫杰表演长篇评书《红楼梦》,公益场与正式场节目有所不同,订票请添加客服微信。 凡是现场观看评书演出的观众都有机会获得杜鑫杰亲自书写绘制的书画作品,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地址 |北京大观园西门内
向东50米南侧
评书名家
刘兰芳
快板名家
王印权
夫妇
题辞
评书名家马岐题辞
“对对书场”由青年评书家杜鑫杰(杜对对)于2013年创办,长期现场表演评书节目,从2022年5月16起每晚抖音直播评书节目,敬请关注。
杜鑫杰,常用名杜对对,曲艺演员、文博讲师、画家,评书师承袁田先生,马岐先生义子。1990年生于天津,本硕均毕业于南京大学文物鉴定专业。09年起学习相声、快板和曲艺理论,10年创办南京大学永遇乐相声社并担任首届社长,13年举办个人艺术专场“欢乐对对碰”,同年创办对对书场,受到江苏省文旅局邀请在明城墙开讲长篇评书《大明英烈传》。16年起在北京长期现场表演评书节目,创编评书作品有《何以笙箫默》、《欢乐颂》、 《三体》、《龙穴》、《红楼梦》、《庆余年》、《国宝双鼎》等。
杜鑫杰的故事库
历史类:长篇《西汉演义》、《大明英烈传》、《九老兴隋》、《大辽萧太后》、《俗世奇人》等,短篇《除三害》、《牧羊城》、《桃花庄》、《寒食节》、《芒砀山》、《哪咤闹海》、《当阳桥》等。
武侠类:长篇《倚天屠龙记》、《连城诀》、《碧眼金蟾》、《包公奇侠传》,短篇《神州擂》
都市类:长篇《何以笙箫默》、《欢乐颂》、《北京女子图鉴》、《啼笑因缘》
科幻类:长篇《三体》,中篇《龙穴》、《女神之心》、《雨燕》
文博类:长篇《大克鼎传奇》、《铁笔神人朱复戡》、 《国宝双鼎》、《活起来的书法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